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政策红利持续释放、市场需求多点爆发、技术迭代加速落地、产能布局逐步兑现,多重因素共振,正推动储能行业进入“量价齐升”的黄金发展期,尤其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,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与规模优势,将迎来发展机遇。
近日发布的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下称“行动方案”)将令储能行业更加火热。多位储能产业链企业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,行动方案明确了2027年国内储能装机规模翻倍目标,将此前“市场预测”转变为“政策目标底线”,给储能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当前海外需求大增叠加政策明朗持续推动行业形势向好,未来头部企业将更多参与典型应用场景打造。
受到宁德时代枧下窝锂矿复产消息、碳酸锂期货下跌影响,碳酸锂现货价格再次跌至7万元/吨附近。Wind数据显示,9月11日,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为7.28万元/吨。富宝资讯等市场机构追踪的现货价格,则降至7.1万元/吨附近。
“风光氢氨醇一体化”不仅是将绿电转化为“绿色石油”,打通电力、化工、交通、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关键路径,构建一个跨行业、多能源协同的新型能源产业生态。它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推动高耗能产业深度脱碳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上半年,新能源行业整体快速发展,但不同细分市场呈现出不同景象。光伏行业上半年依旧筑底,尽管上市公司亏损数量有所增加,但部分光伏企业在第二季度出现了减亏、扭亏情况;相比之下,储能赛道头部企业交出亮眼成绩单,行业洗牌已初见端倪,在供需关系反转的背景下,储能行业逐渐走出价格旋涡;动力电池方面,销量增长趋势延续,取得了五成以上的可观的增长,二线厂商强势崛起,固态电池与出海成新赛道。
储能业务大多从光伏、动力电池、电力设备等企业的产业链延伸而来,上市企业将之视作增长的“第二曲线”。2025年半年报显示,亿纬锂能、阳光电源、瑞浦兰钧等企业的储能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持续攀升,逐步跃升为公司核心支柱业务。2025年,当新型储能从能源行业的辅助赛道迈向核心战场,两个问题摆在面前:储能业务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及实现盈利,行业竞争格局又会如何变化?
绿氢项目总产能占全球比例超过50%,制氢成本不断降低,逐步贯通氢能制取-储运-应用全流程……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的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上,数百位院士专家、企业负责人、行业主管领导共同聚焦政策导向、前沿技术、市场趋势、产业链协同等领域,共商氢能产业发展大计。其中,“我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”成为行业共识。
近日,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省能源局印发《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发展规划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聚焦光伏、风电、氢能、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提升,提出到2027年,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,力争达到6000亿元的发展目标。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。
“今年上半年,公司总裁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出差。”近日,一位头部储能公司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。今年以来,海外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,令国内储能电芯企业订单激增,工厂开足马力进入满产状态,叠加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落地,有储能企业甚至表示“加价也排不了单”,出现“一芯难求”的局面。
2025年半年度报告披露已经收官。对于光伏行业来讲,尽管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,但回暖信号已在半年报中隐现。“从整体情况来看,光伏企业上半年整体业绩有喜有忧,一些在技术、渠道、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头部企业的业绩开始逐步修复,但行业分化情况也越发明显,二三线企业的经营持续承压。”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顾问屈放表示,行业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,下半年行业整体的盈利有望进一步修复,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有望率先穿越周期。